CURRICULUM
2024/11/24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众多游客参观游玩。(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孙 俊 摄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安徽文物资源丰富,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聚焦这一议题,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听取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等方式,全面了解我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为破解文物保护利用难题“把脉开方”,以人大监督助力新时代安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11月19日上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周明洁作了关于安徽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截至目前,全省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6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7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2家博物馆、46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根据报告,目前我省有7处大遗址入选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利用名录(数量全国第八),凌家滩、明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同时,我省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实施西递、宏村、呈坎、黄田等一批重点古村落古民居集中连片维修、安防消防工程,黄山古建筑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加强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是做好文物保护利用的前提。周明洁介绍,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有序推进中,我省践行应保尽保要求,截至11月4日,已复查三普文物点13465处、调查新发现文物812处。
这两年,我省考古发掘亮点频频,进一步充实了全省文物资源。其中,凤阳明中都遗址、郎溪磨盘山遗址分别入选2021、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凌家滩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被认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被誉为我国新世纪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掘项目之一。
革命文物是革命历史的载体和见证物。为传承红色基因,保护好革命文物,我省设立2亿元革命老区红色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实施了近500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大别山革命旧址群、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一批革命文物和烈士纪念设施得到修缮。
如今,“让文物活起来”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新理念、新方式。近年来,我省立足创新转化,通过多种方式对文物进行活化利用,文物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感受文物之美,博物馆是最好的去处。统计显示,2023年全省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近1500个,全年接待线多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今年国庆假期,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共接待观众203.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5.4%,其中安徽博物院接待12.5万余人次、安徽楚文化博物馆10.1万余人次、安庆博物馆9.3万余人次、阜阳市博物馆9.1万余人次。
为更好回应社会“博物馆热”,满足群众优质文化需求,我省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实施博物馆陈列展览提升工程,依托馆藏资源打造精品陈列展览,先后18个展览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博物馆之外,文旅融合是文物活化利用的又一场景。我省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出十大文物主题游径、十佳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发展以古村落古民居为载体的民宿、研学等文旅新业态,17个古村落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不过,与一些文物大省相比,我省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此前,省人大成立调研组,对我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我省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文博创意创新创造与文物资源所蕴含的巨大潜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博物馆、纪念馆文创产品形态单一、功能单调,缺乏品牌感染力和市场吸引力,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旅游承载力不强,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等。
对此,周明洁表示,下一步将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博物馆改革发展、社会文物管理制度构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让文物活起来等为抓手,着力改革创新,解决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整合文物资源,推动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开发一批文化创意产品。推进安徽文物全媒体传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此次常委会期间,还召开了联组会议,围绕全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省人大常委会有关组成人员及部分列席会议的省人大代表,向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询问。专题询问中,文保资金投入保障、创新文物展示传播方式、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水平等问题,受到提问人员的关注。
省人大代表王艳丽在此前的调研中发现,我省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相较于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投入偏少,少数市县还没有将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未定级文物保护资金不足。“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应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将保护专项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实现应保尽保,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王艳丽建议。
“我们将分级分类落实财政经费的保障责任,对国保单位统筹国家文物保护资金,支持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帮扶;对省保单位,按照文物保护项目的轻重缓急,用好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省级以下的文物保护项目,督促市县财政部门落实文物保护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省财政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途径。有关人员建议,应做好文物资源挖掘、阐释、传播工作,创新方式,拓宽渠道,利用影视、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推动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流量IP,进一步提升我省文物资源美誉度,形成更多“出圈”又“出彩”的优秀文化旅游产品。
文物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提取释放历史信息、永续保存文脉基因,关键要靠科技。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也作出了规定。我省将如何贯彻落实法律规定,提升文物保护科技应用水平?
“我们将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建立文物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丰富应用场景,为文物修复、信息存储、研究展示、安全保护提供便利。”周明洁表示,将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和跨部门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众多游客参观游玩。(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孙 俊 摄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安徽文物资源丰富,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聚焦这一议题,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听取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等方式,全面了解我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为破解文物保护利用难题“把脉开方”,以人大监督助力新时代安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11月19日上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周明洁作了关于安徽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截至目前,全省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6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7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2家博物馆、46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根据报告,目前我省有7处大遗址入选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利用名录(数量全国第八),凌家滩、明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同时,我省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实施西递、宏村、呈坎、黄田等一批重点古村落古民居集中连片维修、安防消防工程,黄山古建筑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加强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是做好文物保护利用的前提。周明洁介绍,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有序推进中,我省践行应保尽保要求,截至11月4日,已复查三普文物点13465处、调查新发现文物812处。
这两年,我省考古发掘亮点频频,进一步充实了全省文物资源。其中,凤阳明中都遗址、郎溪磨盘山遗址分别入选2021、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凌家滩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被认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被誉为我国新世纪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掘项目之一。
革命文物是革命历史的载体和见证物。为传承红色基因,保护好革命文物,我省设立2亿元革命老区红色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实施了近500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大别山革命旧址群、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一批革命文物和烈士纪念设施得到修缮。
如今,“让文物活起来”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新理念、新方式。近年来,我省立足创新转化,通过多种方式对文物进行活化利用,文物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感受文物之美,博物馆是最好的去处。统计显示,2023年全省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近1500个,全年接待线多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今年国庆假期,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共接待观众203.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5.4%,其中安徽博物院接待12.5万余人次、安徽楚文化博物馆10.1万余人次、安庆博物馆9.3万余人次、阜阳市博物馆9.1万余人次。
为更好回应社会“博物馆热”,满足群众优质文化需求,我省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实施博物馆陈列展览提升工程,依托馆藏资源打造精品陈列展览,先后18个展览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博物馆之外,文旅融合是文物活化利用的又一场景。我省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出十大文物主题游径、十佳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发展以古村落古民居为载体的民宿、研学等文旅新业态,17个古村落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不过,与一些文物大省相比,我省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此前,省人大成立调研组,对我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我省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文博创意创新创造与文物资源所蕴含的巨大潜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博物馆、纪念馆文创产品形态单一、功能单调,缺乏品牌感染力和市场吸引力,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旅游承载力不强,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等。
对此,周明洁表示,下一步将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博物馆改革发展、社会文物管理制度构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让文物活起来等为抓手,着力改革创新,解决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整合文物资源,推动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开发一批文化创意产品。推进安徽文物全媒体传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此次常委会期间,还召开了联组会议,围绕全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省人大常委会有关组成人员及部分列席会议的省人大代表,向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询问。专题询问中,文保资金投入保障、创新文物展示传播方式、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水平等问题,受到提问人员的关注。
省人大代表王艳丽在此前的调研中发现,我省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相较于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投入偏少,少数市县还没有将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未定级文物保护资金不足。“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应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将保护专项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实现应保尽保,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王艳丽建议。
“我们将分级分类落实财政经费的保障责任,对国保单位统筹国家文物保护资金,支持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帮扶;对省保单位,按照文物保护项目的轻重缓急,用好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省级以下的文物保护项目,督促市县财政部门落实文物保护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省财政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途径。有关人员建议,应做好文物资源挖掘、阐释、传播工作,创新方式,拓宽渠道,利用影视、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推动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流量IP,进一步提升我省文物资源美誉度,形成更多“出圈”又“出彩”的优秀文化旅游产品。
文物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提取释放历史信息、永续保存文脉基因,关键要靠科技。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也作出了规定。我省将如何贯彻落实法律规定,提升文物保护科技应用水平?
“我们将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建立文物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丰富应用场景,为文物修复、信息存储、研究展示、安全保护提供便利。”周明洁表示,将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和跨部门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kb体育下载 kb体育 官网appkb体育下载 kb体育 官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