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ICULUM
2023/07/20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40余年时间从南海之滨拨地而起。一座现代化城市可以短时间内崛起,一所大学却需要甚至百年的积淀。我国前二十排位的高校,最晚建校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始于1958年,至今也有超过一个甲子的历史了。
如一匹黑马,在高等教育这条讲究“资历”的赛道上,深圳撒丫子一路狂奔,似有打破“时间定律”的劲头。
深圳经济发达,但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在高等教育发展上想走的自然是快车道,甚至是超车道。
这座城市,似乎永远不缺筹建新大学的消息,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大学在破土拔节。
高等教育领域有句“时间定律”,即从零开始创办一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至少要花费整整28年时间。
28年,这还只是名校的起步。但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经济发达城市来说,最等不得的就是时间。
引进名校是条捷径,2000年起深圳市政府就与北大、清华、哈工大等国内名校合作。据青塔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30所985高校布局深圳。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落地,重点推进符合条件的港澳高校在大湾区内地开展合作办学,港澳高校近几年也加快了“北上”办学的步伐。
早在2014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即获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港中大(深圳)的开办开启了深港合作办学的新篇章。《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到2035年,大湾区将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
国内名校是援手,国外名校资源又何尝不能使用。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少有城市可以聚集这么多国际顶尖的高等教育资源。
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引进下,以色列理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莫斯科大学等世界名校,先后落户南海之滨。
引进海内外名校资源,深圳不忘持续孵化本土高校,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自力更生,这当然也是大学“扩容”的一种稳妥方式。
2023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将一体规划建设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推动深圳理工大学去“筹”设立,开工建设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师范大学等新大学也在等待破土而出。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是深圳高等教育的一大优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双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然而过去的40多年里,深圳高等教育从零起步,通过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引进办学与自办高校并举,让人们见识到了教育上的“深圳速度”。
有教育学者指出,现在已经进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时代,地方办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至于深圳,办学何止积极,简直可谓“激进”啊。
深圳说到底只是一座城市,如此多名校涌进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一场武林大会。这里是各大名校的秀场,谁盆满钵满,谁黯然失色,都在这里供人们检阅。
比如最早南下深圳布局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顶尖名校,均发展得有声有色。从2016年招收首批本科生开始,哈工大(深圳)的高考录取一批次理科提档线,已多次居于广东首位、全国高校前列,生源质量不断攀升。
中国经济发达的前列城市,与全国最好的大学群体合作办学,名校名城互相成就,堪称一副稳赚不赔的双赢局。
当然,高校南下深圳带来的“身价”飙升,对各大名校自身来说意义非凡,在校史上都值得书写一笔。
而对于深圳来说,这座城市给中国高等教育无疑带来了一股冲击,无论是本土拔节亦或是域外引进,那些高校作为发展样本,都值得我们细细研究一番。
理论上讲,经济发达的城市总是坐拥最顶级、丰富的高教资源。然而,类似深圳这样经济实力领先、高教资源短缺的城市并不少。
苏州、杭州、宁波、青岛、东莞……这些城市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20,“双一流”高校数量捉襟见肘,与其经济地位实不相符。
近几年来,这些城市无论是在扶持本土大学还是引进国内国外名校上,都下足了功夫,试图弥补高教资源匮乏的短板。
就像今天人们无法再称呼深圳为昔日的“小渔村”,今天深圳的高等教育人们也不敢再称其为“高教荒漠”。深圳是个绝佳的样板,我们既可观察城市发展的裂变,也可观察高等教育炸裂的演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