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ICULUM
2023/05/19
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超速流式细胞分选系统室内,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下称“十六中”)高一高二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盯着实验仪器,对各种真核和原核细胞、植物细胞等进行检测及分选。
不囿于书本、更注重体验,丰富的研学活动是十六中学子的日常,更是“至真”育人、强调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创建于1934年的十六中,一边发挥老牌名校的传统优势,一边践行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三自”,积极践行“焕新”探索,坚持为学生发展多一个可能而创造更多可能。
立足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区,十六中将“”从课室延伸到社会,在“校家社”协调育人网络的构建中为学生主体的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集聚更为丰富的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如今,中高考成绩节节攀升、备受关注,多元立体的育人模式也频频“出圈”。而十六中的高质量发展,正是老牌教育强区越秀坚持五育并举的缩影。
宽敞的会议室内坐满了十六中学子,全国“七五普法”先进个人、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在讲台上回顾他的慈善事迹。而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十六中校友。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广州十六中学九一届高三(6)班毕业留念”几个字清晰可见,郑子殷就站在最高一排左起第五的位置。“自己的这份善心源于在学校时期的教育熏陶。”郑子殷回忆,从十六中走向社会,很多行为都来自于当初在学校受到的教育。
学子“归巢”,反哺教育,这样的教育文化传承在十六中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品牌。
“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给学生种下一个爱国的种子,中国的桥梁在过去的4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也希望学生以后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投身桥梁建设,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在第四十一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技术顾问张劲文作为家长代表,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堂“桥梁的历史与未来”分享课。
课堂内有百家讲坛、君武大讲堂,操场上还有模拟招聘、模拟竞聘比赛。“原来宣讲员不是被动地去讲解,是要主动地去宣传中华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等。”体验过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岗位面试的高一学生吴欣潼说,“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能够提前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非常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机会。”
十六中充分调动家长、学者、企业资源,将资源“请进来”,为学生开拓对社会的认知、指引学生规划奋斗的人生。学生可就志愿填报、专业选择、综合评价招生政策、行业发展等问题作现场咨询和互动,让同学们更清晰和了解各高校报考的条件和不同行业的求职要求和发展现状,及早做好规划和准备。kb体育下载
“我们培养孩子更多是希望能够为学生的需要而教,为学生的未来而教,立足于需要,配合这种需要,去寻找一些课程资源,为他们搭建他们所需要的成长要素。”广州十六中教育集团理事长、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勇说,百家讲坛、君武大讲堂、模拟招聘会、模拟竞聘比赛等一系列校园活动以学校为圆心、联动家长与社会的力量,开阔学生视野。
既要“固本”,又要“焕新”。像十六中一样的老牌名校教育理念在变化中传承,在传承中变化。而始终不变的是坚持突显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体性,通过多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各方面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成长道路的主人。
在三大会址纪念馆的报告厅,50名学生根据线索完成不同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探索纪念馆,同时也学习历史知识、挖掘红色故事。
这是十六中组织开展的“点燃理想之光——探寻红色文化”研学活动中的一幕。利用所在区域深厚的文化资源,kb体育下载十六中持续探索多元的红色文化研学活动。
同时,坚持“五育并举”将社会打造成学生的沉浸式美育课堂,打造了红色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与美育体育活动的重要阵地。
在小云雀剧场,“壹号舞台石榴花开”广州十六中教育集团文艺汇演开启了“壹号舞台”首场中学团体演出。从管弦乐团演奏到高水平美声唱法,再到各具特色的歌舞,精彩纷呈的表演点燃了今年“壹号舞台”的首场演出。这是中学首场的“壹号舞台”演出,也是越秀区第三届美育节的首场学校文艺汇演,更是2023年度“壹号舞台”的首场演出。
视线转向千年古道上的“橱窗剧场”,十六中同样是首个登上青宫橱窗剧场的中学团体。现场,高三(3)班黄宇轩同学的《卖荔枝》引来阵阵掌声。他以现代的造型和男声的唱腔重新演绎了粤剧名伶红线女的首本名曲,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在北京路广府文化地标上演绎广府文化的精粹,对黄宇轩来说不亚于实现梦想。考试成绩之外仍然频频出圈,背后正是十六中跨学科联动,从小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
越秀是千年不变的城市中心,扎根于此的学校充分汲取历史文化的养分,在有限的空间为学生主体发展探寻无限的可能。
位于中山二路的十六中,周边文化资源丰富,医院和科研机构众多。学校充分调动步行距离在半小时以内的文化场所与青少年实践基地,如三大纪念馆、烈士陵园、农讲所、团一大纪念馆、广州青年文化宫、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等,让阵地资源服务学生发展,也为学生实现更多元的价值不断探路。
十六中的探索不单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努力在年轻人心里播下种子,埋下对文化之美的向往,引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校内的课堂和校外的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也为学生实现更多元的价值不断探路。
“人与人之间的教育,是一种需要沟通交流去传递的文化。”王勇曾表示,无论学校在哪个发展阶段,都一以贯之地“以人为本”。
观察病变组织切片、参观制药与研发……在刚刚结束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科技研学后,学生们从一线实验室获得了更加生动的启发。
离开平面的课本,十六中学生进入实地探访,深入接触行业。“学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浸润式体验,讲解或演示的是科研人员(博士、博士后),能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接触科研、了解教研。”十六中教导处副主任杨乐介绍,校外研学兼具科普、启蒙科学探究意识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学生拓展视野的同时也拓宽课本知识,既有广度也有深度。
“走进实验室,可以让各位行业专家们从通俗易懂且专业的角度回答我的问题。这次研学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真正激励了我在生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决心。”高一(12)班欧阳锦辉在研学结束后还沉浸在与专家近距离交流的兴奋中。
这样的科技研学并不少见。越秀区医疗科研资源丰富,中山大学眼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均在十六中附近。
不断探索成才路径、培育行业英才,十六中积极主动与学校路程距离在一小时以内的科研实验基地联动,构建一小时科研基地圈。学生都有机会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悟科学求真的探索精神。
为了让学生发展多一个可能,十六中在创造更多可能。“驿路同游”、高校研学让学生在研学中深入了解南粤文明,开展学科项目式学习,带领学生了解科技创新与成果孵化。
“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坚持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体验平台,为学生成长搭建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维度的平台。”王勇介绍。
发挥地处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挖潜越秀文化根脉,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网络,打造以学校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校家社”协同教育生态圈,十六中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与活动平台,进一步形成“三位一体、五育融合、资源优化”的协调育人新格局。
如今,十六中已经构建起“校家社”协同教育立体生态圈,助力学生跨越单纯的书面成绩,探路多元价值探寻无限可能。在“双减”大背景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广州走向粤港澳大湾区,十六中正是老牌教育强区探寻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写照。